“中国妈妈”成为贬义词的反思 -金色年华心理咨询中心
咨询电话:0553-5209476 网站首页 世茂分部 | 设为首页
关于我们 | 新闻动态 | 专家风采 | 青少年危机 | 催眠 解梦 | 相关知识 | 人格障碍
情感婚姻 | 抑郁症 | 焦虑症 | 强迫症 | 性心理 | 社交恐惧 | EAP中心 | 失眠门诊
  栏目导航
   
  >关于我们
>新闻动态
>专家风采
>相关知识
>人格障碍
>情感婚姻
>抑郁症
>焦虑症
>强迫症
>性心理
>社交恐惧
>EAP中心
>青少年危机
>催眠 解梦
>失眠门诊
  新闻动态
“中国妈妈”成为贬义词的反思
来源 : 芜湖市金色年华心理咨询      日期 : 2010-11-19         点击次数 : 1754
    核心提示 我们应以科学、开放、健康、多元的心态,来看待子女的成长和成才问题  
    日前,一篇《美国高中“中国妈妈”为何成了贬义词? 
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。在美国学生、家长眼中,“中国妈妈”爱攀比,永远以别人为标杆,要求孩子学这做那,成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。主流社会认为,华裔家庭孩子缺 
少独立性和自主性,就像小鸡一样,总要靠老母鸡的翅膀来保护。  
    1919年10月,鲁迅写下了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》,反对父权的无上权威,反对父母对子女有天大恩情的思想,针对父母凌驾于子女之上的传统旧观念,呼吁父母们“觉 
醒”。 而现在,中国妈妈们“爱攀比”、“爱包办”等,说到底,也是一种基于功利目的,不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愿望,对孩子赋予过高的未来期待,为此又不惜付出过度的物质溺 
爱。  
    倒不是友邦人士一惊诧,我们便自怨自艾,赶忙自我检讨,在教育上我们是得反省一下——美国妈妈看重的是孩子是否快乐,是否心智健全、是否个性独立;而中国妈妈看重 
的是孩子的分数,这成了不少年轻父母为孩子制造的新囚笼,成了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堪承当之重。  
    总的来讲,这会让中国的孩子们比较辛苦,正如时下热播的《我的青春谁做主》所揭示的,母亲总想掌控和指挥女儿的命运,令女儿困惑、茫然甚至痛苦。这在与被称作是“孩子天堂、老人地狱”的美国相比较,其反差更明显。  
    美国小孩子在校接受教育,是循循善诱,培养兴趣,鼓励没边际地自由发挥,今天让你从后花园撮一些土去,就教学生这土的形成,从感性到理性;明天让你手工制作一件东 
西,让你上台表述这东西的制作过程,一切以学生为主体。 
    中国教育的问题就是,给你一个圆,在数学课上就给你答案这是零,在英文课上就是“欧”,不能有别的答案,以教师为主,学生被动接受,创造性受挫,想像力受限。  
    所以说,很多学子大致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受教育的路径,那就是:在痛苦的灌输中等待开悟。灌输贯穿了整个学习的过程,是在戒尺或类似戒尺的训导、填鸭、死记硬背中“装满知识”的过程。  
    教育的两种功能,我们似乎只注重了一种,那就是学会手艺好谋生,在现在的就业严峻形势下,就更令中国妈妈们恐慌,就越发强化了中国妈妈的“攀比”心理,更加以别人为标杆,求得孩子出人头地。  
    在这种实利主义目的趋使下,教育的另一种功能被抵消了,那种被学者肖雪慧称作“必要的乌托邦”的教育内涵,那种让孩子眼界开阔、目光远大,有助于发展观察、分析、 
评价、选择能力的内容,被立等可取的“钱币”式的内容取代了。这是锻造工具出产匠人而非陶冶精神出产大师的教育,也是中国妈妈“攀比”魔咒的来路,对此,不能光是中 
国妈妈们反思,整个中国教育体系都该为此反思。杨光志
  上一条:中国父亲: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向你倾诉
  下一条:心理医生也有苦恼——对心理咨询的五大错误认识
  专业与爱,让您的每一天都是金色年华
友情链接:
   
  语栖心理咨询(原金色年华心理咨询) 技术支持:天颂公司 管理登录
全天值班电话:18955322167(值班手机)皖ICP备17028523号-1
邮箱:921559508@qq.com